乌兰,蒙语译为“红色”。2019年,记者在二连浩特第一次见到乌兰,这一年,她正式为自己24年口岸供电效劳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年7月中旬,记者在锡林浩特市第二次采访乌兰,相比于五年前,她依旧活力满满,犹如一团火焰。
1994年,中蒙双方在供电协议文本中明确划定,中方安排精通蒙语的值班员,卖力两国之间相同交流,实时查找停电故障,通报维修计划等等,便于开展事情。
1995年,刚刚从内蒙古电力学校结业的乌兰被分派到了其时的锡林郭勒一电厂。其时,由于对蒙方供电事情刚刚起步,懂蒙语的专业技术人才极端匮乏,乌兰和同学胡长喜便被安排到了二连浩特110千伏变电站。
“断路器怎么说,变压器怎么说,真空开关怎么说,咱们的蒙语和蒙古国的蒙语说法都纷歧样,好多是俄语的发音”。乌兰回忆,初期与蒙方相同时,花了很大气力攻克“语言关”。正是凭着骨子里一股不平输的劲儿,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与适应,供用电方面的“疑难杂症”通过她能实时解决,这是令乌兰最开心的事儿。
初期,中蒙双方各自卖力境内线路的运维。由于其时供电设施较为落后,供电线路运行不稳定,在查找故障时如遇大风沙尘天气,双方使用的载波机杂音过大,乌兰和同事们往往需要紧急出境开展检修。
20余年间,作为两国的“语言使者”,乌兰加入了每一场中蒙双方供用电协议续签仪式;作为扎根一线的电力人,从综合自动化革新到集控运维,乌兰见证了电网由弱变强,由强到智的升级迭代。
除了配合卖力中蒙线路运维,电量结算、故障处理等通例性事情之外,乌兰和同事们还资助蒙方采购宁静工器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缘于事情中的往来,乌兰洒脱爽朗的性格也使她和多位蒙古国电力人成为了生活中的挚友。其时的乌兰巴托铁路电力局变电站工程师巴森扎布,在事情之余还会经常邀请乌兰和她的同事们前往家中作客 。
2024年7月1日,锡林郭勒供电公司代表在二连浩特市与蒙俄合资乌兰巴托铁路公司代表配合签署了新一轮《线路代维协议》及《供用电条约》,开启两国新一轮电力相助序章。
关于今年32岁的赛乌素供电所副所长包青阳而言,他另有另一重身份——“国际客户经理”。2019年,他正式接过乌兰的衣钵,卖力对接蒙方供电检修、故障查找、电费结算等事宜,成为了对蒙供电事业新一代传承人。
图日陶格陶和包青阳年龄相仿,目前是乌兰巴托铁路局能源供水部二班变电所工程师,他每个月都要到中方抄表结算电量。随着两个腼腆斯文的青年人在事情中的接触增多,渐渐地,二人在生活中也成为了挚友。
包青阳告诉记者,如今微信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当,蒙方的许多用电问题都能获得实时解决
今年62岁的苏和巴特尔退休前一经是乌兰巴托铁路电力与供水中心主任,30年前,乌兰巴托铁路局出资建设了蒙方境内的输电线路并代表蒙方与中方接洽,他也加入了中蒙跨境供电事情前期调研。
据苏和巴特尔回忆,1994年,扎门乌德还在使用柴油机发电时条件艰苦,设备经常需要维修。可是随着俄罗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停用柴油机,设备需要更换的零配件很难购置到,为了解决供电缺口,蒙古国决定从二连浩特进口电能。
“签署协议时,中方的翻译布仁是内蒙古必威betway在乌兰巴托建立代表处时的第一任代表,也是我在内蒙古的好朋友。他喜好音乐,当初他送给我儿子的小提琴,我们一直生存至今,为我们全家带来了音乐启蒙。”
在谈到因为这项跨国相助项目而结识的老一辈中国电力人,勾起了苏和巴特尔对老友的纪念之情。